效阴常侍一首

荆楚三年别,巫峡千里遥。
彩鹢阻去棹,乌鹊望仙桥。
山云自含雨,江水不成潮。
柳长谁共结,花残复易飘。
阳台空作望,暮暮还朝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效阴常侍一首》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一种离别和相思的情感。这首诗通过描绘长江的烟水、巫峡的遥远、彩鹢的阻棹、乌鹊的望仙桥等景象,以及山云含雨、江水不成潮、柳长谁共结、花残复易飘等细节,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下是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背景:诗中的“荆楚三年别”可能指的是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之长。而“巫峡千里遥”则表达了他们之间距离的遥远。这些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别离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哀愁。

  2. 诗歌主题:《效阴常侍一首》的主题是对离别和相思的深刻描绘。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时期人们对于友情的珍视。

  3. 艺术手法:高启在这首诗中使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如山云、江水、柳长等自然景观,都暗含着深意。这些自然景物不仅仅是实景,更是诗人情感的象征,反映了他对分离的痛苦和对重逢的期望。

  4.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美学追求,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效阴常侍一首》作为高启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历史风貌。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