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安公挽章 其一

品秩登三事,忠勋历五朝。
衣冠存典礼,风俗被薰陶。
泽国鸥盟解,钧天鹤梦遥。
独留全德在,天不想风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胡忠安公挽章是明代商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名为《挽胡忠安公》,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政治理念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诗中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胡忠安公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状况。具体分析如下:

  1. 作品背景
  • 胡忠安公是明代的重要人物,商辂在其去世后作此挽歌。
  • 商辂作为官员,曾反对南迁、主张抵抗瓦剌,并在景泰中因事被贬官。
  • 此诗的创作时间是在他失宠或被废之后,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1. 诗歌内容
  • 首句“五纪朝廷士”表明了胡忠安公在朝中的资历和地位。
  • “岿然鹤髪疎”描绘了胡忠安公虽年迈但依旧端庄的风采。
  • “望尊周太保,职重汉尚书”赞美了胡忠安公的地位与才能,暗喻其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
  • “捧日心常在,包荒量有馀”表达了诗人对胡忠安公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宽广胸襟的敬佩。
  • “门墙仪范远,空自望悬车”反映出诗人对自己政治道路的无奈和对胡忠安公的怀念。
  1. 艺术手法
  • 运用典故如“周太保”、“汉尚书”来彰显胡忠安公的崇高地位。
  • 通过对比“空自望悬车”突显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1. 主题思想
  • 强调忠诚与奉献的精神。
  • 体现文人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无奈。
  1. 社会影响
  • 该挽歌在当时可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成为文人之间交流政治观点的一个契机。
  1. 文化价值
  • 作为文学作品,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时代特色。
  1. 个人经历
  • 商辂自身也具有丰富的政治经历和深刻的历史影响力,他的文学创作深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挽胡忠安公》不仅是一首反映当时政治局势和个人情感的挽歌,更是明代文人对于忠臣良将的一种致敬和怀念。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文人心态以及文学作品在历史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