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踏铜蹄 其二

汉水自盈盈,男儿自远征。
不知别后梦,底夜到宜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襄阳蹋铜蹄其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乐府诗,由梁武帝萧衍所作。此诗描绘了南北朝年间征战的艰辛和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体现了当时人民在战乱中的生活状态及对和平的渴望。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襄阳蹋铜蹄 其二》:

  1. 作者简介
  • 梁武帝萧衍,即梁元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使得南朝的文化和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
  • 萧衍擅长文学,尤其擅长诗歌创作,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风格雄浑豪放,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作原文
    陌头征人去,闺中女下机。含情不能言,送别沾罗衣。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龙马紫金鞍,翠毦白玉羁。照耀双阙下,知是襄阳儿。

  2. 诗作内容

  • 诗中的“陌头征人去,闺中女下机”描绘了出征的士兵离去,而家中的女子正在织布的场景。
  • “含情不能言,送别沾罗衣”表达了女子因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情感,只能以泪水湿透罗衣的方式送别出征的人。
  • “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则通过自然景物的色彩变化,暗示了战争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则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战争带来的分离之苦的无奈。
  • 最后四句“龙马紫金鞍,翠毦白玉羁。照耀双阙下,知是襄阳儿”则描绘了一位战士骑着装饰华丽的马匹、戴着精美的鞍具,象征着身份和荣耀,同时也暗示了他来自襄阳。这里的“襄阳”可能指的是地理位置,也可能是指代某个特定的人物或事件。

通过对《襄阳蹋铜蹄其二》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到它不仅是一首描写战争与爱情交织的文学作品,更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