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言十首 其五

不如归去。
苦竹丛中啼著曙。
瞿塘倒流,激以淫滪。
脩蛇若陵,古帝安处。
巢于谷,家于树。
黄牛白马,朝朝暮暮。
春山如此不归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禽言十首 其五》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他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诗人和散文家,被后世誉为“文豪”。他的文学成就极为丰富,尤其在诗歌、词、赋、散文等方面皆有建树。
  1. 诗句原文
  • “竹鸡无食弃晨粮”,竹鸡在清晨啼叫,却因为没有食物而放弃吃早餐。
  • “田鶑声苦催人起”,田鶑(即布谷鸟)不停地鸣叫,催促人们起床忙碌农事。
  • “山鹊呼晴欲出耕”,山鹊在呼唤太阳出来,好让农民可以出去耕作。
  • “乌鹊喜报天将晓”,乌鹊欢叫预示着天快要亮了,意味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 “布谷声中闻播种”,布谷鸟的叫声让人听到播种的消息。
  • “布谷声里听收割”,布谷鸟的叫声让人听到收获的喜悦。
  • “布谷声中闻耕种”,布谷鸟的叫声让人听到播种的繁忙。
  • “布谷声中见勤劳”,布谷鸟的叫声让人看到农民们勤劳的身影。
  • “布谷声中闻丰收”,布谷鸟的叫声让人听到丰收的消息。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描绘布谷鸟的叫声,表达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感知和对农时节气的关注。同时,通过对布谷鸟叫声的反复吟咏,诗人表达了对辛勤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农耕生活的热爱。
  • 意象运用:诗中的“布谷”、“晨粮”、“早起”、“耕耘”、“收获”等词汇,都富有象征意义,不仅反映了农事活动,也寓意着人生的各个阶段和经历。
  • 语言风格:苏轼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善于用简洁的语句表达深刻的情感。在这首诗中,他巧妙地运用自然界的元素来抒发对劳动人民和自然规律的尊重。

苏轼的《禽言十首 其五》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对自然和劳动人民的深刻感悟,还可以感受到苏轼那种超越时空的文学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