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隐庵访息乾长老

十年住山中,未识山僧面。
相对不知名,寒梅皎于霰。
坐谈忘日午,斋钟冷深院。
芒屩送君归,斜阳在南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隐庵访息乾长老》是彭孙贻的一首描写隐居生活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作者简介:彭孙贻,明末清初浙江海盐人,字仲谋,一字羿仁。明拔贡生。父以守土死於贛州,奔走求遗骸,布衣蔬食二十馀年。后家居不出。他的诗作中多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过隐庵访息乾长老》便是他在山居生活中的所见所感。

  2. 诗歌原文:十年住山中,未识山僧面。相对不知名,寒梅皎于霰。坐谈忘日午,斋钟冷深院。芒屩送君归,斜阳在南涧。

  3. 作品鉴赏:《过隐庵访息乾长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与隐士之间的交流场景,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状态。诗中的“未识山僧面”反映了诗人初到隐处时的陌生感;“寒梅皎于霰”则形容了冬日里梅花清丽而孤高的形象;而“坐谈忘日午,斋钟冷深院”,则传达了诗人与隐士共处一室、畅谈至晚的时光。最后,“芒屩送君归,斜阳在南涧”则以送客为结,寓意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这段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望。

  4. 创作背景:该诗作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其内容来看,诗人应该是在隐居生活中有所感触,于是写下了这首表达自己心境的诗篇。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生活环境的真实记录,也是对隐逸生活理念的一种推崇和向往。

《过隐庵访息乾长老》是彭孙贻在山居生活中的一次深刻体验和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