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杂咏七首 其二

祖龙没泗鼎,望气东南游。
属车五丈旗,日月悬九斿。
行谣仙真人,后乘载箜篌。
浮江下钱唐,波恶不容舟。
望祭大禹祠,远可见之罘。
勤铭李斯手,功德侈千秋。
东去射大鲛,山鬼遮马头。
万乘若云屯,千骑咽山丘。
焉知道傍客,目已无嬴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会稽杂咏七首·其二·曹娥江》是明朝诗人李东阳的作品。下面将深入地探讨这首诗作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李东阳(1447年—1516年),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他出身于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儒学经典。李东阳的仕途颇为顺遂,曾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对明朝的文化和政治都有显著影响。在文学上,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儒家的道德观念和对国家政治的关怀,尤以诗歌见长。《会稽杂咏七首·其二·曹娥江》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 文学成就:李东阳在明代文坛上享有崇高地位,其作品广为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作以其典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而著称,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其中,《会稽杂咏七首·其二·曹娥江》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对家乡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的热爱与尊重。
  1. 作品原文及翻译
  • 原文展示:《会稽杂咏七首·其二·曹娥江》原文如下:
    祖龙没泗鼎,望气东南游。
    属车五丈旗,日月悬九斿。
    行谣仙真人,后乘载箜篌。
  • 诗句解析:此诗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曹娥江的壮丽图景。“祖龙没泗鼎”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望气东南游”则展现了地理方位上的探索与寻觅。“属车五丈旗”与“日月悬九斿”两句,通过对古代车旗和旌旗的描写,增强了诗中的庄严感和历史厚重感。“行谣仙真人”则描绘了传说中的仙人形象,增添了神秘和超凡的氛围;“后乘载箜篌”则传达了一种音乐和和谐的主题,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颂。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李东阳在《会稽杂咏七首·其二·曹娥江》中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象征意味的词汇和意象,如“祖龙”、“望气”等,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场景和丰富的文化背景。诗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映衬,使得整首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 语言特色:李东阳的诗歌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其用词考究,句式工整,能够准确而又生动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成为其作品的一大亮点。
  1. 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该诗作的创作时间属于明朝中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空前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文人开始致力于诗歌的创作,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来记录时代变迁,抒发个人情感。
  • 地理环境:曹娥江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自古以来就是该地区的重要水系,也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地理环境为李东阳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作为创作的素材,也为他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地域色彩和人文气息。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文化遗产:李东阳的《会稽杂咏七首·其二·曹娥江》不仅是对一个地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通过对曹娥江美景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美学追求和审美情趣。
  • 后世影响:该诗作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后世读者的喜爱和推崇。许多学者和爱好者纷纷对其进行研究和赏析,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内容,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李东阳的《会稽杂咏七首·其二·曹娥江》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作品。它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以及文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表达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