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十二首 其十

晨风号树巅,游子惜秋晚。
听此怆心魂,道长带孔缓。
青枫在江浔,白露横夕坂。
败荷起凉飔,衣之寒欲卷。
沉吟无徒杠,蹇卫驱独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秋十二首其十》是明朝诗人彭孙贻的一首作品。这首诗作于明末清初,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时代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忧虑。

《感秋十二首其十》在结构与内容上具有深刻的内涵。诗中通过丰富的典故、比喻和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感悟与对未来命运的担忧。其中,“束发慕九州,意气如奔马”反映了诗人年轻时的豪迈与抱负。然而,诗人也表达了对现实失望的情绪,“白眼竟无人,高歌和常寡”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冷漠与不公,使得诗人感到孤独和无助。

诗中所运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用“沧海杯中泻”喻指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沦掷随梧槚”则暗示了诗人在逆境中的挣扎与无奈。这种富有哲理的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意,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从文学角度看,《感秋十二首其十》的语言精炼而有力,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时代的轮廓,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与对比,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深刻理解和反思。特别是诗中提到的历史典故,如夏桀坠禹服、商受倾汤基等,不仅是对古代帝王行为的讽刺,也隐喻了当时统治者的腐败与无能,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从思想深度和文化价值上看,《感秋十二首其十》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思想和情感,还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感秋十二首其十》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精湛的艺术手法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体会到中华民族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