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自古说杨州,画槛朱帆次第收。
狼纛己逾淝水上,木鸢欲坠燕矶头。
晴绵柳絮堆盐市,官妓红筝按酒酋。
此日戍楼哀筚栗,琼花狼籍滞春游。
和悯乱诗 其五
介绍
探索《和悯乱诗 其五》的文学魅力
明末清初,浙江海盐的彭孙贻,字仲谋,一字羿仁。他不仅是一位拔贡生,更是一位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文化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对故土、对亲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无限哀愁。
《和悯乱诗·其五》是彭孙贻在乱世之中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动荡时局的深深忧虑与无奈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敏感观察,更是他对人民苦难的深刻同情。
“繁华自古说扬州”,开篇即用诗意的语言勾勒出扬州昔日的繁华景象,似乎在暗示着一种美好的过去。“画槛朱帆次第收”描绘了战火过后,扬州恢复宁静的场景,朱红的帆船渐渐收起,恢复了往日的繁华。然而,诗人并未就此满足,他接着笔锋一转:“狼纛己逾淝水上,木鸢欲坠燕矶头。”这里的“狼纛”指的是军队的标志,“淝水上”暗指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而“木鸢欲坠”形容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损失。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战争之后的景象:虽然暂时平静,但国家的创伤仍旧深重。
诗的后半部分继续深化了这一主题:“晴绵柳絮堆盐市,官妓红筝按酒酋。”这里,“晴绵柳絮”可能象征着春天的美景,但在战乱中却显得格外凄凉;“官妓红筝按酒酋”则揭示了战争的另一面——人们为求生计不得不放下歌喉,以音乐抚慰心灵。这不仅仅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
最后两句,“此日戍楼哀筚栗,琼花狼籍滞春游”,则是对战争影响的直接表达。在这里,“戍楼”指的是驻守边疆的城楼,“哀筚栗”形容因战事而荒废的庄稼,“琼花”则是美丽之物,却在战乱中凋零。这一句将战争对民生、对自然的影响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深感痛楚。
《和悯乱诗·其五》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诗歌,它通过对扬州昔日繁华与现状对比的描述,展现了战争带来的创伤和人民的苦难。通过对战争影响的深入描绘,彭孙贻传达了他对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民的深沉同情。
在阅读这样一首诗的过程中,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社会的变迁以及人民的痛苦与希望。这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思考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