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隐士庙

地僻游踪少,高风物外宜。
不烦明诏辟,应避党人知。
江雾蒙残月,山猿导采芝。
沉吟怀古意,叹息罢题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焦隐士庙》是明朝末年著名文人彭孙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介绍
  • 彭孙贻:字仲谋,号羿仁,是明末清初浙江海盐人。彭孙贻是明代拔贡生,其父亲在赣州战死后,彭孙贻奔走求遗骸,布衣蔬食二十余年,后家居不出。他的诗词均有工巧之处,乡人私谥他为孝介先生。
  1. 诗歌原文
  • 地僻游踪少,高风物外宜。 - 不烦明诏辟,应避党人知。 - 江雾蒙残月,山猿导采芝。 - 沉吟怀古意,叹息罢题诗。
  1. 诗歌鉴赏
  • 主题思想:这首诗以“焦隐士庙”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敬仰和对其高洁品质的赞美。诗人通过对焦隐士庙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体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与独立的个性。
  • 艺术手法:彭孙贻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例如,“江雾蒙残月”一句,用江面的雾气来模糊月光,营造出一种朦胧美;“山猿导采芝”则通过山间的猿声引领,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山林景象。
  • 语言风格:整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韵律和谐优美,充满了文人墨客的书卷气。尤其是“不烦明诏辟,应避党人知”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隐者身份的自豪,又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1.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彭孙贻曾因父亲的战死而四处奔波寻找遗骸,这种经历使他更加向往隐逸的生活。因此,他在作品中多次提及隐居生活,以此表达自己的心迹。
  • 时代背景:彭孙贻生活在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这个动荡的时代,社会变革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惑和迷茫,而隐逸成为了许多文人士大夫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下,彭孙贻的创作也深受时代的影响。

《焦隐士庙》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赞美隐者的诗歌,更蕴含着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和个人情感的真挚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彭孙贻的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