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僻游踪少,高风物外宜。
不烦明诏辟,应避党人知。
江雾蒙残月,山猿导采芝。
沉吟怀古意,叹息罢题诗。

【注释】

焦隐士庙:作者曾隐居于焦山,故称其庙为焦隐士庙。

地僻(bì):偏僻。

游踪(zōng)少:游历者很少。

高风物外宜:清高的品格,超脱尘俗,适宜在山水之外。

明诏辟:皇帝颁布的诏书征召。

应避党人知:躲避与自己政治观点不合的人。党人指王莽时以反对新朝政策而受牵连的一批人。

江雾蒙残月:江面雾气弥漫,笼罩着残月。

山猿导采芝:山中的猿猴引导他采撷灵芝。

沉吟怀古意:徘徊沉吟,感慨古人之情怀。

叹息罢题诗:因感慨而叹息,最后作诗罢笔。

赏析:

这是一首写访隐的诗。诗人在友人处见到一纸遗墨,是焦隐士所题,并有“余不敏,不能为文,然心慕之至。”之句。诗人便写了一首七绝来酬答这位隐士。全诗写访隐,但写得委婉含蓄、不露斧凿痕迹;写隐,却写得很生动,很真切。

诗的前四句写访隐途中所见。首句说“地僻”,说明访隐者不多,因而“游踪”也少。次句点出“高风物外宜”。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也是全诗的灵魂。“物外”是远离世俗的地方,是清幽雅静之所,“宜”就是“适宜”、“应该”。这句诗的意思是,由于“地僻”,游踪少,所以才显得高远;又由于清高,所以适宜远离尘俗,隐居“物外”。

颔联两句写访隐者的居处。前句说“不烦明诏辟”,即不用皇帝的圣旨征召;后句说“应避党人知”,即要躲避与自己政治观点不合的人。这两联把隐者的态度说得十分坦率和坚决。

颈联两句写访隐途中所见景象。“江雾”二句,先写江上的雾气笼罩着残破的月亮,再写山猿引导诗人去采撷灵芝。这两句写景虽平淡无奇,但用得贴切自然。“江雾”二句,既写访隐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象,又暗示出隐者居住的山林环境;“山猿”二句,既点出访隐者,又写出了他隐居的生活情趣。

尾联两句写访隐者归来的心情。“沉吟”二字,既写出了诗人徘徊沉吟的神态,又暗示出诗人的心事重重,感慨良多。“怀古意”三字既表明诗人的心事,又表明他对历史的感慨。“叹息罢题诗”一句,既是结束全诗,又是对访隐者的一种赞赏。

这首诗写得委婉含蓄,不露斧痕。诗中没有直接描写访隐者,而是通过“地僻”、“高风”、“明诏辟”、“避党人知”、“江雾”、“山猿”等意象,将访隐者的形象刻画出来。诗中又通过“沉吟”、“惆怅”、“叹息”、“题诗”、“归”等动作,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变化,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访隐时的欣喜,以及归途中的惆怅和失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