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圃秋容淡,霜黄压短篱。
买山栽乱石,浇月剪丛枝。
香入孤根细,天留晚节奇。
萧条吹野服,园绮故相宜。
莳菊四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莳菊四首 其二》是明朝彭孙贻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还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菊花的独特情感和审美情趣。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作者简介:彭孙贻(明),字元瑞,号青霞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代文学家。《桃花菊·其二》是其代表作之一。彭孙贻的生平和作品,都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眼光。
诗歌原文:
老圃秋容淡,霜黄压短篱。
买山栽乱石,浇月剪丛枝。
香入孤根细,天留晚节奇。
萧条吹野服,园绮故相宜。诗歌赏析:
秋意盎然:诗中的“老圃”,即老年的园丁,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园景图。秋日的霜色给篱笆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黄,这反映出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捕捉。
园艺之趣:通过“买山”“栽乱石”等动作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园艺的热爱。乱石象征着不拘一格的自然美,而修剪丛枝、浇灌花朵则是细心照料的表现。
香气与晚节:诗中“香入孤根细”暗示着菊花即使在严寒中也能散发出细微的香气,这与“晚节”即晚年的节操或成就形成了对应,展现了菊花坚韧不拔的品质。
意境与情感:结尾两句“萧条吹野服,园绮故相宜”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菊花在萧瑟中依旧保持其美丽,就如同历史上许多被贬谪的文人一样,保持着高雅的气质和才华。
- 创作背景:
《莳菊四首》是彭孙贻在晚年所作,可能是他在隐居生活中的一种心境抒发。彭孙贻曾担任过多个职务,后因直言进谏而遭贬,晚年归隐山林。他的作品中常流露出对官场的失望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因此,《莳菊四首》不仅是对菊花的赞美,也是对个人遭遇的一种超脱。
《莳菊四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描绘菊花的诗作,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彭孙贻的生活哲学和艺术追求。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摹和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此诗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