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雷峰废塔

废塔同贤劫,先朝旧布金。
草坚知忍力,松静亦潮音。
古佛依禅德,山花证道心。
经行千匝遍,衣褶受香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礼雷峰废塔》是明朝末年清初时期创作的五言律诗,由彭孙贻所作。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彭孙贻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礼雷峰废塔》创作的时间背景是明末清初。在这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社会风气亦显得浮夸不实。
  • 该诗可能创作于作者游历或居住于雷峰塔附近时,通过对废弃的雷峰塔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失望和不满。
  1. 诗歌原文
  • “废塔同贤劫,先朝旧布金。”这两句诗描绘了雷峰塔在历史上的辉煌以及后来的衰败,暗喻了社会的兴衰更替。
  • “草坚知忍力,松静亦潮音。”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与对人类社会道德沦丧的反思。
  • “古佛依禅德,山花证道心。”这两句诗则通过佛教意象,展现了作者追求精神寄托的愿望。
  • “经行千匝遍,衣褶受香深。”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塔下行走的场景,表达了他对这座古老建筑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历史的沉思。
  1. 艺术特点
  • 意境深远:整首诗通过描绘雷峰塔及其周围的自然景物,构建了一个既有历史沉淀又有哲理思考的艺术空间。
  • 语言精炼:诗句简练而意蕴深远,如“古佛依禅德”中的“禅德”二字,既指佛教禅宗之德,也暗示了诗人自身的道德追求。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作为明末清初的作品,《礼雷峰废塔》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整个时代的文化记忆的传承。
  • 启迪思考:通过对雷峰塔这一具体事物的描绘,诗人激发读者对于历史、文化和个人精神世界的思考。

《礼雷峰废塔》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诗歌,它是明末清初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是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和艺术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也能从中汲取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