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兰七首 其一

寒谷荆榛满,诛茅荫薄躬。
高人亲绮石,韵事语微风。
曲室清相护,孤花艳不同。
寥寥松牖下,疏影行帘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种兰七首·其一》是明朝诗人彭孙贻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述了寒谷荆棘满地、诛茅荫薄躬,高人亲绮石、韵事语微风等场景。具体阐述如下:

  1. 寒谷荆棘满地
  • 荆榛密布的荒凉景象:诗中的“寒谷荆榛满”描绘了一个寒冷而荒凉的环境,荆榛茂密如织,象征着环境的恶劣和不宜居性。
  • 生活条件的艰难: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需要诛茅(砍树建房)来遮风避雨,暗示了居住条件的艰苦和对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
  • 个人处境的孤寂:“诛茅荫薄躬”,表明诗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谦逊,体现了他超脱尘世的人格魅力。
  1. 高人亲绮石
  • 与高士亲近:诗中的“高人亲绮石”描绘了诗人与高士之间的亲密关系,反映了诗人对高尚品德和深厚友谊的追求。
  • 高雅的情趣:“韵事语微风”,表达了诗人在与高士的交流中品味到了生活的诗意和哲理,展现了其高雅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 艺术修养的象征:这种高雅的交往方式也反映了诗人的艺术修养和对美的追求,是其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
  1. 曲室清相护
  • 环境的宁静和谐:“曲室清相护”描绘了一个曲径通幽的小环境,曲室内部清净安宁,为文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创作场所。
  • 心灵寄托的港湾:这样的环境使得诗人得以在喧嚣的尘世之外找到心灵的慰藉,体现了文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 创作灵感的源泉:清静的环境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使其诗文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感染力。
  1. 疏影行帘中
  • 自然之美的赞美:“疏影行帘中”描写了诗人在窗帘下观赏稀疏的影子,这种情景不仅增添了一份静谧美感,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热爱。
  • 闲适生活的写照:这种欣赏自然之美的行为也是诗人追求的一种闲适生活方式,反映了其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 心境的宁静与平和:通过观赏自然的影子,诗人的内心得到了平静与满足,这种心境的转变也体现了其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邃。
  1. 寥寥松牖下
  • 简约的生活方式:“寥寥松牖下”,描绘了诗人居住在简陋却充满自然的居室中的情景,体现了其简朴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
  • 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使得诗人能够更加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净化。
  • 内心的宁静与满足: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这种情感的表达也体现了其对于人生真谛的探索和理解。
  1. 疏影行帘中
  • 自然之美的赞美:此句再次提到“疏影行帘中”,强调了自然之美给诗人带来的审美体验和心灵震撼。
  • 闲适生活的写照:这一场景也体现了诗人追求的一种闲适生活方式,他在帘下欣赏自然的影子,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
  • 心境的宁静与平和:这种欣赏自然的方式使得诗人的心情变得平和,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达到了一种心灵的宁静。
  1. 寥寥松牖下
  • 简约的生活方式:“萧斋残夜雨”,描述了一个简陋却充满自然气息的书房,反映了诗人朴素无华的生活态度和对简朴生活的珍视。
  • 孤独与自省:诗人在此环境下,面对夜雨,不禁陷入沉思,这既是一种孤独感的体现,也是一种自我反省和内省的过程。
  • 心境的转变与升华:通过独处和反思,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升华,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经历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内涵。
  1. 疏影行帘中
  • 自然之美的赞美:这里的“疏影行帘中”与之前的“疏影行帘中”重复,但这次是在更衣之后,诗人重新进入帘内的瞬间,再次感受到自然之美。
  • 心境的转变与升华:这种反复的体验使得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次次的变化与升华,他的心境也从最初的宁静逐渐走向了更高的层次。

《种兰七首·其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了彭孙贻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通过对诗中意象的深入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