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架高台眺望平,三槐无树只空名。
藩篱不限千家月,睥睨遥临百雉城。
行踏莓苔惟鸟迹,坐筹钱谷念民生。
移壶且欲持螯酌,恐负重阳一日晴。
三槐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槐堂铭》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著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还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意义。以下是关于《三槐堂铭》的介绍:
作者简介:《三槐堂铭》由北宋文学家苏轼撰写,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行动者。苏轼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其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文章内容概述:文章以“天可必乎”这一斩钉截铁的问题开头,引出了“仁者必有后”的观点。接着,文章详细记录了王祜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祜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这不仅是对个人的颂扬,更是对社会道德的肯定与推崇。
思想内容:在《三槐堂铭》中,苏轼展现了其深厚的道德信念和社会责任感。他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强调了善行与恶行的因果报应。此外,文章也体现了苏轼对于朝廷三公地位的尊重,用“三槐”比喻为王姓氏族的代称,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高位者的尊敬及期望。
《三槐堂铭》不仅因其文学价值而被后世传颂,更因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道德理念而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这篇作品,可以窥见宋代文人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感受到苏轼个人才华与人格魅力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