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架高台眺望平,三槐无树只空名。
藩篱不限千家月,睥睨遥临百雉城。
行踏莓苔惟鸟迹,坐筹钱谷念民生。
移壶且欲持螯酌,恐负重阳一日晴。

三槐台

谁建造的三槐台,高台望平地,但只见到三棵槐树。

藩篱没有遮挡,月光可以照进千家万户,俯瞰着远方的百雉城。

踏着莓苔,只有鸟的足迹,坐着筹算钱谷,却想到民生问题。

想要搬动酒壶,举起酒杯,品尝美酒,却担心重阳节阳光明媚的日子不能多留一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和深远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描绘三槐台的景色,引发对人生、政治和社会的思考。

第一句“谁建造的三槐台,高台望平地,但只见到三棵槐树。”诗人用“谁建造的”表达了对三槐台的质疑,暗示了其可能并非人为建造。接着,第二句“藩篱没有遮挡,月光可以照进千家万户,俯瞰着远方的百雉城。”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将三槐台比作一座藩篱,既没有遮挡月光,又能俯瞰远处的景色。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批判。

第三四句“踏着莓苔,只有鸟的足迹,坐着筹算钱谷,却想到民生问题。”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象,但同时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

最后两句“想要搬动酒壶,举起酒杯,品尝美酒,却担心重阳节阳光明媚的日子不能多留一些。”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也暗示了现实政治的困境和束缚。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和豁达心态,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忧虑和无奈。整首诗通过对三槐台的描绘,引发了对人生、政治和社会的思考,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