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步月

清秋何处度良宵,缓步秦淮旧板桥。
隔院笙歌留翠钿,满溪灯火泛兰桡。
六朝帝业随云散,两岸潮声带月消。
为语往来名利客,不须心似酒旗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板桥步月》是一首词,由清代陈维崧创作,而非文学作品《板桥步月》直接对应的实体人物或书籍名称。下面将详细介绍《板桥步月》:

  1. 作品简介
  • 作者简介:陈维崧(1625年-1682年),字其年,号太白,江苏常州人,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豪放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作品原文:《步月·本意》是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在秋夜漫步秦淮河畔时的情景和感慨。
  • 主题思想:此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秦淮河畔的美丽景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名利浮华的超然态度。
  • 艺术特点:陈维崧的词作以其豪放的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而著称。在《步月·本意》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1. 词作鉴赏
  • 意境描绘:通过“隔院笙歌留翠钿,满溪灯火泛兰桡”等句子,陈维崧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又繁华的夜晚氛围。他善于捕捉细节,通过这些生动的景象,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
  • 情感表达:词中的“不为名利客,只把酒旗摇”一句,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名利看淡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这种情感表达,使得整首词具有了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
  • 文化内涵:作为清朝初期的词作,《步月·本意》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展现了陈维崧的高超技巧,也在文化内涵上传递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六朝帝王故事的提及,词作展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陈维崧生活在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词作不仅仅是个人的抒情之作,更是对时代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 地域特色:秦淮河是南京的一条重要河流,也是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留下足迹的地方。陈维崧选择在这里散步,不仅是为了欣赏自然美景,更是为了寻找灵感和创作灵感。
  • 个人经历:作为一名有抱负的文人,陈维崧可能曾在仕途上有所挫折,这使得他在词作中流露出一种对现实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复杂的情感在他的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板桥步月》是一首充满深意的词作,它不仅展现了陈维崧高超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首词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