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与道脉沁公双溪坐月

山月中分白草亭,长松风转度流萤。
微云曼曼一峰起,流水涓涓两涧声。
杰阁危楼看露柱,灵花异草折空瓶。
溪边竹户何人入,夜读金刚般若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秋与道脉沁公双溪坐月》是明代诗人梁朝钟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平和。以下是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山月中分白草亭,长松风转度流萤。
    微云曼曼一峰起,流水涓涓两涧声。
    杰阁危楼看露柱,灵花异草折空瓶。
    溪边竹户何人入,夜读金刚般若经。

  2.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描写:诗歌开篇“山月中分白草亭,长松风转度流萤”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夜晚的山水画卷。其中,“山月中分”形容月光如水银泻地般洒满山谷,而“长松风转度流萤”则描绘了松树随风摇曳间,流萤点点飞舞的景象。
  • 人文景观描写:接下来的“杰阁危楼看露柱,灵花异草折空瓶。”两句展示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高耸的阁楼上观赏闪烁着露珠的檐角,以及摘取灵花异草作为装饰品的闲适生活。
  • 哲理思考:最后两句“溪边竹户何人入,夜读金刚般若经。”则引入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通过对夜晚独坐阅读佛经的场景的描述,反映了诗人追求心灵平静和精神升华的愿望。
  1. 创作背景
  • 该诗作完成于明朝,据《初秋与道脉沁公双溪坐月》的创作背景描述,梁朝钟在与好友道脉沁公共同游览双溪时,因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色而触发创作灵感,遂将所感所悟化为诗句。

通过对《初秋与道脉沁公双溪坐月》这首诗的赏析,可以发现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切情感,还透露出一种远离尘嚣、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理想。这种风格和主题,在当时及后世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