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有饿夫,褰裳欲从之!
或言举世腴,君癯宁有辞?
流水淡须眉,天真所繇来。
况也朝市改,志士寡深杯。
疗饥托薇藿,宁识招隐诗!
今古多肉食,谁为天下才?
珍重墨胎氏,灵龟幸见贻!
山中屡空,泊如也。偶读渊明「饥驱」句,犹觉其未介;遂作反乞食诗,仍用陶韵 其二
介绍
张煌言创作的《山中屡空,泊如也。偶读渊明「饥驱」句,犹觉其未介;遂作反乞食诗,仍用陶韵 其二》是一首表达诗人对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的文学作品。张煌言(1609年-1646年),字长庚,号玄真子,浙江慈溪人,明朝末期清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状为主,语言朴实而富有哲理。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困境中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艰难,张煌言并没有被困难所屈服,而是选择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这种态度体现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深刻反思。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采用了陶渊明的“饥驱”诗句作为创作灵感来源,这显示了作者对古典文学的尊重及吸收。陶渊明作为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超脱世俗、归隐田园的诗风著称。张煌言在其作品中引用这样的句子,不仅能够体现出自己对陶渊明作品的喜爱和借鉴,同时也能表明自己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从诗歌形式来看,这首诗采用了五言古诗的形式,遵循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格律要求。这种形式使得诗歌更加严谨和规范,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诗歌形式的巧妙运用,张煌言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对传统诗歌美学的继承和发扬。
从历史背景来看,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末年,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许多文人墨客都面临着生存的困扰和个人命运的选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张煌言选择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选择,也可能代表了那个时代文人共同的心声。
张煌言的《山中屡空,泊如也。偶读渊明「饥驱」句,犹觉其未介;遂作反乞食诗,仍用陶韵 其二》是一首充满哲思与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