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屡空,泊如也。偶读渊明「饥驱」句,犹觉其未介;遂作反乞食诗,仍用陶韵 其三

三旬九遇食,我闻古有之。
不贪以为宝,无受故无辞。
奈何饕餮者,朵颐鼎鼎来。
乞哀在暮夜,余羹仅一杯。
斟酌既饱满,犹吟和陶诗。
缅维珠树鹤,高清未易才。
芝田谅足耕,嘉谷聊自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反乞食诗》并非张煌言所作,而是明朝诗人李攀龙的作品。张煌言的诗歌创作与李攀龙不同,前者是明代抗清志士,而后者则是明末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戏曲家。张煌言的诗作体现了他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李攀龙的《反乞食诗》反映了他对于古代圣贤如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的认同。陶渊明以其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而著称,李攀龙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对陶渊明“饥驱”精神的理解,以及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这首诗通过引用陶渊明的“饥驱”句,表达了自己对于简单生活的追求和对物质诱惑的拒绝,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古代圣贤智慧的尊重和继承。

《反乞食诗》虽然不是由张煌言所作,但它反映了李攀龙对陶渊明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的认同,以及对古代圣贤智慧的继承和发扬,是明代文人作品中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