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真如梦,秦川恨旧游。
地分山闽越,天阔水沉浮。
鸿鹄难羁绁,蛟龙空负舟!
包胥洵国士,复郢便辞侯。
三过沙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过沙关》是张煌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忧虑和对英雄理想的执着追求。
张煌言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动机值得深入探讨。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是一位南明时期的儒将和诗人。《三过沙关》的创作正是在他处于政治风波和个人困境中的背景下完成的。面对明朝的衰落,张煌言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从文学角度来看,《三过沙关》作为一首五言律诗,其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意象丰富。这首诗以五言的形式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思想情感。例如,“五载真如梦,秦川恨旧游”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在异国他乡经历的岁月的感慨与怀念。而“地分山闽越,天阔水沈浮”则描绘了地理环境的变迁和历史的沉重感。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三过沙关》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志向,这种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例如,“鸿鹄难羁绁,蛟龙空负舟”不仅描绘了鸿鹄和蛟龙的形象,还暗示了它们无法摆脱的命运,象征着英雄人物也难以逃脱时代的束缚。这种象征意义的运用,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也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张煌言的《三过沙关》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张煌言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对于国家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