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寓兴 其二

竹林啼鸟送春晖,何事行人尚未归。
惆怅夜来窗月白,梦魂飞不到金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闺寓兴其二》是明朝时期张家玉的文学作品。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天时节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思念之情,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于远方亲人的深深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分析:

  1. 作者背景:张家玉,字子高,号东湖,明季诸生,浙江仁和人。他的诗歌创作以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及个人情感为主,展现了他深邃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 诗歌原文
    竹林啼鸟送春晖,何事行人尚未归。
    惆怅夜来窗月白,梦魂飞不到金微。

  3. 诗句解析

  • “竹林啼鸟送春晖”中,竹林作为背景,鸟儿的啼鸣声仿佛为春天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这里的“春晖”指的是春天的明媚阳光,而“送”则赋予了这些自然元素以情感色彩,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愉悦与期待。
  • “何事行人尚未归”则表达了诗人的困惑与失落。诗人通过询问“何事”,似乎想要探寻自己未能归家的缘由,这种疑问也暗示了一种对未知命运的忧虑与不安。
  • “惆怅夜来窗月白”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月光洒在窗户上,显得清澈而明亮。然而,“惆怅”二字透露出诗人的内心并不平静,他对夜晚的到来感到些许寂寞,可能是因为长时间未见亲人或无法与爱人共度良宵。
  • “梦魂飞不到金微”中的“金微”可能是一个比喻或者象征,代表着远方或者梦境中的地方。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渴望与向往,希望能够在梦中到达某个地方与亲人团聚,但现实的无情使得这种愿望难以实现。
  1. 主题思想
  • 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诗人将内心的忧愁与哀思巧妙地融入诗行,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人通过“竹林啼鸟”这一意象,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更借此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此外,“窗月白”等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 对比手法: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何事行人尚未归”与“惆怅夜来窗月白”,前者表现了诗人的疑惑与失望,后者则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寂寞。这样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1. 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描绘,诗人展示了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亲情、爱情以及生活哲理的认识和感悟。
  • 在文学史上,张家玉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研究明代文学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审美追求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春闺寓兴其二》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明代文人文化素养和生活哲学的体现。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示了诗人对于生命、爱情和自然的独特看法以及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