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隐山楼看月

长啸翠微半,山月忽东上。
松际露清光,揽之不盈掌。
欢友两三人,开窗坐闲敞。
宿鸟赴幽期,飞泉递清响。
有酒旨且馨,有月皓以朗。
长吟招隐诗,临风寄遐想。
公子归去来,山中瑶草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招隐山楼看月》是明代诗人张祥鸢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更为具体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张祥鸢(1516年—1592年),初名祥,字云章,后更字子高,号石湖,江苏吴县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他以诗歌见长,与李攀龙、宗臣并称“南都三大家”,在明代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
  1. 诗作原文
  • 长啸翠微半,山月忽东上。松际露清光,揽之不盈掌。欢友两三人,开窗坐閒敞。宿鸟赴幽期,飞泉递清响。有酒旨且馨,有月皓以朗。长吟招隐诗,临风寄遐想。公子归去来,
  1. 诗作鉴赏
  • 艺术特点: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山水田园题材,通过描写山月、松林和友人等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其中“长啸翠微半”描绘了一幅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的画面;“山月忽东上”则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夜空中的明月,月光之下的景物仿佛更加生动。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友情的珍惜。通过对月亮、松林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中多次出现“明月”、“清风”等意象,表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平静、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
  1. 创作背景
  • 张祥鸢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借助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想。此诗的创作可能也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招隐山楼看月》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