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复新挽诗

湖海闻高誉,风神若见之。
化从观物后,清似在山时。
晓鼓沈河树,秋尘生研池。
凄凉携鹿路,来者复为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复新挽诗”是明代诗人张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其内容如下:湖海闻高誉,风神若见之。化从观物后,清似在山时。晓鼓沈河树,秋尘生研池。凄凉携鹿路,来者复为谁。” 这首诗表达了对逝者深深的怀念与敬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陈复新挽诗》的作者是张琦,字君玉,浙江鄞县人。他是一位弘治进士,官至布政使参政,且工于诗歌,有《白斋竹里集》传世。
  2. 诗意解析:诗中“湖海闻高誉,风神若见之”两句,表达了对逝者生前崇高声誉的缅怀。“化从观物后,清似在山时”则描绘了逝者如高山般清峻的形象,让人联想到自然中的山水之美。最后两句“晓鼓沈河树,秋尘生研池。凄凉携鹿路,来者复为谁”则透露出诗人对于逝去生命道路的感伤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3. 历史价值:张琦的这首《陈复新挽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道德品质和生活态度的追求。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真挚而深沉,展现了诗人对于友情、亲情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4. 文学地位:《陈复新挽诗》作为明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研究明代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之一。

张琦的《陈复新挽诗》不仅是一首情感充沛的挽诗,更是一幅展现明代文人精神风貌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