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谁筑此层台,屹立中流亦壮哉。
白浪势从天末泻,紫霞晖傍日边开。
古丘百里蟠龙护,华表千年化鹤来。
形胜有馀思罔极,至今风柏助悽哀。
游冯廷尉回澜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冯廷尉回澜台》是明代诗人张之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展示了作者对这一历史遗迹的深刻印象和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诗歌原文: 关西谁筑此层台,屹立中流亦壮哉。 白浪势从天末泻,紫霞晖傍日边开。 古丘百里蟠龙护,华表千年化鹤来。 形胜有馀思罔极,至今风柏助悽哀。
诗歌主题: 诗歌以“游冯廷尉回澜台”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建筑和文化遗迹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在建设这些设施时的智慧和勇气。
诗歌结构: 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句。这种结构使得诗歌既有严谨的格律,又不失流畅的节奏,能够更好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手法: 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将白浪比作从天边泻下的水流,将紫霞比作日边的霞光,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景色的美丽和壮观。
情感表达: 诗中提到“形胜有馀思罔极,至今风柏助凄哀”,表达了诗人对这座楼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的深深敬意。同时,“至今风柏助悽哀”则暗示了这座楼台至今仍吸引着人们前来瞻仰,成为历史文化的见证。
文化价值: 作为明代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才华,也体现了明代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通过对这样的历史遗迹的描写,诗歌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明代文化的窗口。
历史背景: 《游冯廷尉回澜台》的创作背景是在明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常常关注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对前辈智慧的尊重。
《游冯廷尉回澜台》是一首表现诗人对古代建筑及其文化意义的赞美和思考的七言律诗。它不仅展示了明代的文化特色,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眼光。对于有兴趣了解明朝文化和诗歌的朋友而言,这首诗是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