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愈泣杖

杖头知母力,衰弱不如前。
母杖何能久,伤心涕泪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伯愈泣杖》:孝道的见证

张天赋,明代诗人,他创作的《伯愈泣杖》是一篇充满情感和哲思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理解和敬仰。诗中“杖头知母力,衰弱不如前”,以拄杖为象征,描绘出母亲日渐衰老的身影和因爱而感到无力的身体。这种描述不仅体现了母亲的辛劳,更触动了读者对亲情深沉的情感。

这首诗还传达了一种超越时间的情感力量。韩伯俞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段佳话。他的母亲在体罚儿子的错误时,用拄杖打他。当儿子因为母亲年老不能使他感到疼痛而哭泣时,母亲不解其意,问他为何悲伤。儿子回答说:“以前我犯错时你打我,我感觉到痛;如今你老了,不能打痛我了。是我不好,还让年迈的你为我操心,心中有愧。” 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古代人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也反映了孝道文化的深厚底蕴。

《伯愈泣杖》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感悟孝道的意义。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财富和文化传承。当我们今天阅读这样的诗句时,我们不仅仅是在欣赏文字的美,更是在思考我们与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正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