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沈维仁纳粟冠带

日月馀光照海城,翩然林壑见蜚英。
庞公素有遗安业,孺子初无近禄情。
共许良心超族党,旋闻高谊动公卿。
承家自少能知节,居富于今善处盈。
金散不移东老志,官闲何负北山盟。
也知豺獭怀酬报,为竭涓埃答治平。
宅里旌添华屋润,冠裳荣耀素袍明。
千仓万镒空如许,赢得人称长者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沈维仁纳粟冠带》是明代诗人张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下面将详细解析该文学作品:

  1. 作品背景
  • 张宁(字靖之,号方洲),明浙江海盐人,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后因直言被贬。他以书画和诗歌见长,有《方洲杂言》、《奉使录》等多种著作传世。
  1. 诗歌内容
  • 日月馀光照海城:描绘了日月经天的美景,象征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
  • 翩然林壑见蜚英:形容景色优美,人才辈出。
  • 庞公素有遗安业:赞扬了历史上的贤人高士,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对后世的影响。
  • 孺子初无近禄情:强调了真正的学者和君子不以个人功名为志向,而是致力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 共许良心超族党:表达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人们超越家族和党派的利益,共同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 旋闻高谊动公卿:反映了社会对于高尚品德的赞誉和推崇。
  • 承家自少能知节:强调了家庭传统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 居富于今善处盈:指出即使在物质条件优越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清正廉洁的生活态度。
  • 金散不移东老志:表明即使财富丰厚,也不改变自己的初心和理想。
  • 官闲何负北山盟:说明在没有官职的时候,也能坚守自己的承诺和信念。
  • 也知豺獭怀酬报: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心怀感激、回报社会的人们的赞赏。
  • 为竭涓埃答治平:表示愿意尽自己微薄之力,为国家的治理和人民的安宁贡献力量。
  1. 创作手法
  • 押韵:诗歌采用了押韵的方式,使得诗歌读起来更加悦耳动听。
  • 对仗工整:诗中的句子结构对称,对仗工整,展现了作者精湛的文学功底。
  1. 主题思想
  • 忧国忧民: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忧虑。
  • 崇尚品德:赞扬了高尚品德和正直行为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1. 文学价值
  • 艺术性: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思想性:反映了作者深刻的社会认识和人文关怀,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1. 历史意义
  • 反映时代风貌:该作品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历史风貌和政治现实,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 传承文化精髓:通过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欣赏《贺沈维仁纳粟冠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感悟:

  • 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探讨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体现这些价值观。
  •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分析作品中的历史元素如何与当代社会相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 道德观念与人性探讨:思考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如何影响人们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道德观念。

张宁的《贺沈维仁纳粟冠带》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的作品。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人生、道德和艺术的宝贵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