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风洞寺

驱车破苍烟,飞壑见此洞。
绝顶入清寒,凡躯断登羾。
谺然敞今古,青壁色飞动。
一径彻丹崖,残碑得扪弄。
凌虚有高阁,远目聊一送。
秋色淡江天,跳出几云梦。
错落解金鱼,铿铮鸣铁凤。
惨澹一老僧,无言守虚瓮。
捧觞随地主,偶尔逐啽哢。
岭南虽高秋,残暑敌夏仲。
名区更幽赏,絺绤堪一讽。
志适形乃忘,真能变炎冻。
安得登吾民,于于免哀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风洞寺》是明代张吉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作者对佛教寺庙的崇敬之情为主题,通过对风洞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下是从各个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驱车破苍烟,飞壑见此洞。
    绝顶入清寒,凡躯断登羾。
    谺然敞今古,青壁色飞动。
    一径彻丹崖,残碑得扪弄。
    凌虚有高阁,远目聊一送。
    秋色淡江天,跳出几云梦。
    错落解金鱼,铿铮鸣铁凤。
    惨澹一老僧,无言守虚瓮。
    捧觞随地主,偶尔逐啽哢。

  2. 创作背景
    《游风洞寺》创作于明朝时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张吉作为一名文人墨客,可能因公务或其他原因游览了这一著名寺院。在游览过程中,他感受到了自然的壮丽和寺院的宁静与神圣,从而产生了创作灵感,撰写了这首诗。

  3. 主题分析
    诗中不仅描述了风洞寺的自然景观,如“飞壑”、“青壁色飞动”,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受,如“绝顶入清寒”。同时,通过对比“一径彻丹崖”和“残碑得扪弄”的古迹,反映了岁月变迁给寺庙带来的变化。

  4. 情感表达
    整首诗洋溢着对自然之美和人文历史的热爱。诗人在描绘风洞寺时,用词精炼、形象生动,能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而古老的环境中。例如,“谺然敞今古”形容山势雄伟壮观,令人震撼;“铿铮鸣铁凤”则形容寺庙内钟声悠扬,声音宏亮。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眼光,也体现了他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情。

《游风洞寺》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精神面貌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