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咏风(壬午)

才向江头送别离。
又来陌上促春归。
残花尚自迷人眼,短草犹能没马蹄。
朝雨过,暮云飞。
倚阑相对恨依依。
无情杨柳还吹绿,应解为人染鬓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蛰堪的《鹧鸪天 咏风》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和表达内心情感的作品,其创作背景、主题以及艺术特色在诗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词牌名及作者:《鹧鸪天》是一种古典诗歌形式,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等。此词牌由近现代江苏吴县(今苏州)的文学家王蛰堪所创。王蛰堪是一位明崇祯六年举人,清康熙初曾任湖北黄冈知县,后因其文治政绩而闻名。
  • 个人经历:据资料显示,王蛰堪曾由靖江教谕迁湖北黄冈知县,并捐金赈灾民,修学宫,葺古迹。这些经历可能为其创作《鹧鸪天 咏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背景。
  1. 主题内容
  • 自然描写:诗中通过“池花”与“海燕”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好与变化。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 人文情感:诗中的“好凭天意随人意,未卜来年似去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未来不确定性的深刻感悟。此外,诗人还通过描述人物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展现了深厚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纽带。
  1. 艺术特色
  • 词牌结构:《鹧鸪天》为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这种严谨的格式体现了古代诗歌的格律美。
  • 意境营造:王蛰堪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语言,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受。诗中“竹梢清露滴阑干”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鹧鸪天 咏风》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优美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情感和哲理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生命、时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作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