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曲里见杏花

春中渡河阳,倏忽到曲里。
满村开杏花,参差亦堪喜。
关吏自北来,云承吕夫子。
遣之迎野翁,谨愿颇谦礼。
述答俱有章,稽援或通理。
感叹君子居,端能化凡鄙。
隔岁慕良觌,不谓迩若此。
芳春解人意,夹路叠红紫。
宿酲方苦人,毕览兴弥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行至曲里见杏花》是明代诗人康海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康海,字德涵,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父等,陕西武功人,明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曾任职翰林修撰,与李梦阳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是前七子之一。
  1. 诗歌原文:春中渡河阳,倏忽到曲里。满村开杏花,参差亦堪喜。关吏自北来,云承吕夫子。遣之迎野翁,谨愿颇谦礼。述答俱有章,稽援或通理。感叹君子居,端能化凡鄙。隔岁慕良觌,不谓迩若此。芳春解人意,夹路叠红紫。

  2.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诗中的“春中渡河阳”暗示了季节的转换和时光的迅速流逝。诗人抵达了一个村庄,发现满村杏花盛开,这种景色既自然又美丽,令人感到喜悦。
  • “关吏自北来,云承吕夫子”可能指的是诗人在旅途中遇到了官员或者某种使者,而“吕夫子”可能是指一位老师或学者。这里的叙述为诗歌增添了一种庄重和尊重的氛围。
  • “遣之迎野翁,谨愿颇谦礼”描绘了诗人迎接一位老者的情景,表达了对老者的尊敬和礼貌。
  • 最后四句则转向了感慨,“感叹君子居,端能化凡鄙”,表达了诗人对君子品德的赞美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首《行至曲里见杏花》不仅展示了康海的诗歌才华,还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