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泉东是美阳城,秦后离宫迹已平。
细草不知龙辇去,城边日日唤愁生。
扶风道中十四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扶风道中十四首·其二》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康海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下将详细阐述这首诗:
诗人生平与创作背景:康海,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他是中国明代的文学家,以诗歌见长。他的仕途始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凭借状元及第的身份,担任过多种官职,直至晚年才告退。康海的创作生涯跨越了明代中后期,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以及作者本人的情感世界。
诗作原文及翻译:这首诗题为《扶风道中十四首·其二》,全诗如下:“凤泉东是美阳城,秦后离宫迹已平。细草不知龙辇去,城边日日唤愁生。” 这首诗描绘了从凤泉东到美阳城的路途,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遗迹的追忆以及对过往辉煌的感慨。通过对“细草”和“龙辇”等意象的描绘,诗人传递出一种深深的愁绪。
诗歌鉴赏与赏析:《扶风道中十四首·其二》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抒情诗,它蕴含着深邃的历史感和哲理思考。在这首诗中,“细草”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而“龙辇”则代表着曾经的辉煌与权势。诗人通过对这两个元素的结合,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不再的感慨和对时光无情的哀叹。这种情感的表达,既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扶风道中十四首·其二》不仅展现了康海卓越的诗歌才华,更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