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东门河堤成

水落长淮万里通,大河春色片帆中。
凌波尘度空堤月,游骑香生广陌风。
楼影祇疑沉夜壑,波光直似饮秋虹。
高歌负锸千人和,遥见宣房瓠子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凤阳东门河堤成》是明代诗人屠隆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河堤图景。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水落长淮万里通,大河春色片帆中。凌波尘度空堤月,游骑香生广陌风。楼影祇疑沉夜壑,波光直似饮秋虹。高歌负锸千人和,遥见宣房瓠子宫。

  2. 作者简介:屠隆,字长卿,号鸿宝,明代诗人、文学家。他生活在明代中叶,其创作活跃于万历、泰昌年间。屠隆在文学创作上成就颇丰,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四大才子”,其中他的诗歌以婉约著称,尤擅长写景咏物。

  3. 诗作内容解析

  • 描绘河堤美景:诗的前两句“水落长淮万里通,大河春色片帆中。”描述了河水干涸后,河堤成为人们观赏大河风光的绝佳之处。”片帆中”暗示了河面上的船只如同点点星光般点缀在水面。
  • 描绘自然景观:接下来的两句“凌波尘度空堤月,游骑香生广陌风。”则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月光映照在空荡荡的堤坝上,而远处传来的马蹄声似乎带着花香,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感觉。
  • 描绘人物活动:“楼影祇疑沉夜壑,波光直似饮秋虹。”这两句描绘了河边的高楼倒影仿佛沉入夜幕之中,波光反射在水面上又像在饮饮秋天的彩虹。这种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 展现人文情感:“高歌负锸千人和,遥见宣房瓠子宫。”这句诗展现了人们在河边欢歌笑语,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河滩时光,同时也暗示了河堤周边可能有着某种重要的建筑或历史遗迹。
  1. 背景知识
  • 凤阳县概况: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曾是淮夷之地,后来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直至明朝建立时改中立县为临淮县。该县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中部为倾降平缓的岗丘,北部为沿淮冲积平原。境内最大湖泊是花园湖,最高山峰为狼窝山。
  • 明中都东安门:作为皇城禁垣的东门,正对东华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诗中的“明中都东安门”指的是皇城中的重要城门,象征着国家的尊严与安全。
  1. 艺术特色和价值意义
  • 艺术特色:这首七言古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和谐的自然场景中。诗中的景物既有静态的美也有动态的活力,如“楼影”“波光”等词语的使用,增添了诗意的流动感。
  • 价值意义:通过对凤阳东门河堤的赞美,表达了对家乡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和对历史的尊重之意。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明代中都地区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氛围,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凤阳东门河堤成》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它通过诗人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赞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