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庵住持补陀赋赠

侠气纵横汾晋间,忽然披衲掩松关。
宫中亲赐朱衣出,海上遥赍丹诏还。
佛土已收为上足,君恩更许住名山。
玉毫光里如来现,十丈莲花雪浪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竹庵住持补陀赋赠》是屠隆所作的一首诗。《竹庵住持补陀赋赠》不仅是一首文学佳作,更是一段深厚友情和崇高信仰的见证。

从诗歌内容上看,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友人补陀的深情厚谊。诗中“侠气纵横汾晋间,忽然披衲掩松关”描述了补陀出家前的豪迈气概,以及他突然剃去头发,披上袈裟,遁入空门的情景。这一转变,不仅象征着他对世俗纷扰的超然脱俗,也反映了他对佛教教义的虔诚信仰。诗中的“宫中亲赐朱衣出,海上遥赍丹诏还”则表达了补陀被朝廷赐衣和诏书,正式成为僧人的身份,这既是对他修行成就的认可,也是对他人生新阶段的祝福。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佛学的理解及其内心的感悟。诗中“玉毫光里如来现,十丈莲花雪浪湾”将佛光比作璀璨的珠光,莲花比作洁白的雪浪,形象地描绘了佛性的光辉和清净。这种意象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即通过对佛性的追求来实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从作者背景来看,屠隆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深具佛学修养的僧人。他在普陀山与众多僧人交往甚密,通过频繁的诗文创作和唱和交流,加深了对佛理的理解和体验。这些经历无疑为他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深厚的宗教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探讨这首诗时,还应当注意到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明代是一个宗教思想活跃、文人雅集频繁的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屠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这首诗,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情感表达,更可能是出于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回应和批评。通过对佛学的探讨和实践,屠隆试图在尘世中找到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寄托,这也是他能够创作出如此深刻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屠隆的个人才华,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佛学思想的一个缩影。佛学作为一种哲学体系,强调内心的修行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对于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欣赏和研究这样的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邃和博大,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和发展。

《竹庵住持补陀赋赠》不仅因其艺术价值而值得一读,更因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而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对这首诗的探讨,不仅可以领略到诗人精湛的文学技艺,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与文化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