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田叔罢官 其一

薄宦二千石,危途三十年。
犹嫌归巳晚,谁道罢堪怜。
亟问栽花径,先寻种秫田。
吏廉闻似水,行李定萧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田叔罢官 其一》是明代诗人屠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屠隆,字长卿,号鸿宝、月川,又号昙花道人,明朝文学家、戏曲家、书画家。他与李流芳、杨维桢并称为“江南三才子”,在明代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方面,还涉及散文、词曲等多个领域。

  2. 诗歌原文
    薄宦二千石,危途三十年。犹嫌归巳晚,谁道罢堪怜。
    亟问栽花径,先寻种秫田。吏廉闻似水,行李定萧然。

  3. 诗句解析

  • “薄宦二千石,危途三十年。”: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无奈和辛酸。”薄宦”意味着职位微薄,”二千石”则是古代官职的一种计量方式,相当于今天的一品官。”危途三十年”则描绘了官场中的艰难险阻,暗示了长时间在官场上的挣扎和不易。
  • “犹嫌归已晚,谁道罢堪怜。”: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涯的复杂情感。虽然意识到回归的时机可能已晚,但同时也感到对未能彻底放弃表示怜悯。这种矛盾的情感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 “亟问栽花径,先寻种秫田。”: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回到家乡后的行动。通过询问如何种植花卉来比喻寻找生活的乐趣和平静,而“种秫田”则可能是指种植稻米或其他农作物,象征着回归农田生活的宁静与满足。
  • “吏廉闻似水,行李定萧然。”:这句诗通过对官吏廉洁如水的形象比喻,以及行李清简如萧然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感觉。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场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厌恶和远离的态度。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描绘官场的艰辛与乡村生活的平和,以及官吏与普通人之间的对比,展现了人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此外,诗人还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 思想内容: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官场的不满和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反映了当时许多文人士大夫的共同追求,即在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中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安宁之地。
  1. 历史背景
  • 时代背景: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官场充满了黑暗和腐败。在这种背景下,像屠隆这样身处官场却又深感失望的文人,他们的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 社会背景: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与过去的士人阶层有很大的不同。这导致了一批文人开始从传统的士人身份向市民身份转变,他们在作品中更多地关注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
  1. 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作为明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之一,《闻田叔罢官 其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 思想启示: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如何在纷扰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思考的重要启示。
  1. 影响与评价
  • 历代传承与研究:《闻田叔罢官 其一》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后世文人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许多诗词评论家和文学史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和思想深度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 现代评价:在现代,《闻田叔罢官 其一》仍然被广泛传颂。它不仅被视为明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现代读者通过这首作品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于现实的反思。

《闻田叔罢官 其一》不仅是明代诗歌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古人对于人生、官场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