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杂诗二首 其二

庭中有绿竹,翛然厉清响。
虽非丝竹音,天律谢人奖。
喧浊既已袪,凉阴始云长。
衣食寡所嗜,蜗居自潜养。
横琴奏古调,华月复东上。
世界入瑶空,瞻玩足幽赏。
安问乌与兔,追逐迅飞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日杂诗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属于五言律诗。此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一、作品简介
1.创作背景:《秋日杂诗二首其二》创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秋天,此时杜甫流寓成都草堂,生活较为安定。然而他仍忧虑国家前途,心系天下苍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通过写诗寄托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2.主题思想:整首诗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对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感慨。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色和感受,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并借此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盼。
3.艺术特色:此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黄云万里动风色”。二是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霜晴雁阵斜”中的比喻形象生动,寓意深远。三是情感真挚,意境高远,如最后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展现的宏大气象。

二、诗歌原文

秋风清,天月明,
洞庭波兮木叶下。

深秋季节,当秋风清爽时,天空湛蓝、月亮明亮;此时,洞庭湖上的波浪起伏,树叶纷纷飘落。这里的“洞庭波兮木叶下”用“波”字来形容洞庭湖的湖水荡漾,用“下”字来描绘落叶纷飞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秋日的宁静与美丽。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还透露出他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杜甫的情感世界和他的文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