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绿竹,翛然厉清响。
虽非丝竹音,天律谢人奖。
喧浊既已袪,凉阴始云长。
衣食寡所嗜,蜗居自潜养。
横琴奏古调,华月复东上。
世界入瑶空,瞻玩足幽赏。
安问乌与兔,追逐迅飞鞅。
【注释】
秋日杂诗二首: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集,其中第二首名为《秋兴八章》之一。绿竹:指庭中之竹。翛然:形容高风亮节的样子。厉清响:响亮的声音。虽非丝竹音:虽然不是用弦乐器发出的美妙声音。天律:指自然规律。谢人奖:谢绝他人的赞美和奖励。喧浊:指尘世的喧嚣杂乱。祛:去除。凉阴:清凉的树荫。自潜养:自己修养身心。横琴:放下手中的琴。古调:古代的乐曲。华月:明亮的月亮。瑶空:美玉般晶莹的太空。瞻玩:欣赏玩味。足幽赏:感到无限的幽雅和赏心悦目。乌与兔:《庄子·田子方》:“夫逃虚空者……以乌有之虚,而兔有之实也。”即以无为有,以虚为实,是说虚幻的东西胜过真实的东西。追逐迅飞鞅:追逐那些迅速飞逝的东西,即追求名利等世俗之事。《庄子·齐物论》:“且有真人而后有真事,有真事而后有真言,有真言而后有真行,有真行而后有真果。”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在深秋季节,看到庭前的竹子,不禁想起前人的诗句,遂写下此诗。
开头两句“庭中有绿竹,翛然厉清响”,写诗人在庭院里见到翠绿摇曳的竹林,听到它那清脆悠扬的声响。这声响似乎十分悦耳动听,使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诗经·小雅·斯干》中的名句:“交交桑弓,脩兮大人。”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对竹林的赞赏之情,相反却认为它并非弦乐器所能奏出的美妙音乐,因而发出一声叹息,表示对这种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珍视。
三、四句“虽非丝竹音,天律谢人奖”,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竹林的赞叹。这里所说的“天律”,是指自然界的规律;而“谢人奖”则是说竹林不受外界的干扰,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色。诗人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是因为他在现实中看到了不少被世俗的污染和破坏而逐渐衰败的事物,因此才更加珍视起眼前的这个绿竹来。
五、六句“喧浊既已袪,凉阴始云长”,承接上文,描写竹林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之感。这里所说的“凉阴”指的是竹林所带来的阴凉之处,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处避暑纳凉的好去处。而“袪”(驱除)则是指排除掉尘世间的嘈杂喧闹和纷乱繁杂。这样,竹林便成为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理想境界。
接下来“衣食寡所嗜,蜗居自潜养”,又从另一侧面表现了竹林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诗人通过对比,指出在竹林中居住的人们,由于不嗜好世俗间的美味佳肴,过着简朴的生活,从而能够养成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习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充分的滋养和熏陶。
“横琴奏古调,华月复东上”,是诗人在想象中看到的竹林中的景色。这里所说的“古调”指的是古代的乐曲,“华月”指的是明亮的月亮。诗人通过想象,描绘出了一个宁静优美的夜晚景象:一位雅士坐在竹林中,悠然自得地弹奏着古曲,仰望天空中皎洁的明月,领略着那份超然物外的意境。
最后两句“世界入瑶空,瞻玩足幽赏”,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对竹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深感悟:只有像竹子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才能进入一个美丽而纯净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就如同瑶池一般晶莹剔透、光彩照人,让人陶醉不已。同时,诗人还强调了欣赏自然之美的重要价值,认为只有通过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韵味,才能真正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无穷智慧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