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驾山陵次玉溪少宰韵

苍茫素野接金城,扈从龙舆先凤旌。
岁序隆冬寒正肃,月华中夜冷逾明。
衰残更怯重裘护,感慨生增落木鸣。
此际沈思惭肉食,重嗟西北有屯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扈驾山陵次玉溪少宰韵》是明代诗人屠侨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经历:屠侨,字安卿,号东洲,浙江鄞县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正德六年中进士后,曾历任御史、左都御史等职务。他的一生可谓多才多艺,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的成就,还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最终获得了“简肃”的谥号。
  • 作品风格:屠侨的诗歌创作以豪放著称,语言简练有力,情感真挚深沉,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哲理。其诗作往往能够反映出作者对于时事的关注和个人的思想情怀。
  1. 诗歌原文
  • 原文展示:《扈驾山陵次玉溪少宰韵》全诗如下:“苍茫素野接金城,扈从龙舆先凤旌。岁序隆冬寒正肃,月华中夜冷逾明。衰残更怯重裘护,感慨生增落木鸣。此际沈思惭肉食,重嗟西北有屯兵。”
  • 诗句解释:首句“苍茫素野接金城”,描绘了一幅宏伟而宁静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疆域的宽广和壮丽的感受。第二句“扈从龙舆先凤旌”则反映了当时扈从队伍的尊贵和庄严,以及皇帝仪仗的华丽。第三句“岁序隆冬寒正肃”展现了严冬时节的寒冷和肃穆氛围。第四句“月华中夜冷逾明”进一步强调了夜晚的清冷和月光的明亮。第五至七句“衰残更怯重裘护,感慨生增落木鸣”则透露出作者因岁月流逝而感到的衰老和悲凉,以及秋天落叶声中的哀愁。最后两句“此际沈思惭肉食,重嗟西北有屯兵”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军事压力的忧虑以及对朝廷内部腐败现象的不满。
  1. 主题分析
  • 政治反思: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扈从仪式的描写,更深层次地触及了作者对于政治现状的思考。通过对国家威严的描述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反映了作者对于朝廷内外事务的关注和忧虑。
  • 社会现实:诗中的“衰残”和“感慨生增”反映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
  • 个人情感:整首诗歌贯穿着一种深沉的个人情感,通过季节的变化、自然的声响来抒发内心的感慨,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扈从活动的记载,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和自我反省。
  • 历史背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可以推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朝中期,一个政治动荡、军事紧张的时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者可能对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担忧。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屠侨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而又不失深意,善于用词精准而富有力度,能够有效地传达情感和意境。例如,“岁序隆冬寒正肃”这句中,“正肃”二字不仅形容了严寒的气候,还隐含了对皇权的尊重和敬畏。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既有宏观的自然景观如“金城”、“苍茫素野”,也有微观的生活细节如“重裘”、“落木”。这些意象相互映衬,共同构建了一个既有气势又有情感深度的艺术世界。
  • 结构布局:整首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开头直接点明扈从的盛况,中间部分通过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的声音抒发感慨,结尾则回归到对现实的深思和忧虑。这种由繁至简再到繁的结构布局,使得诗歌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不乏丰富的层次感。

《扈驾山陵次玉溪少宰韵》不仅展示了屠侨高超的文学造诣,也折射出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作者个人的心境。这首诗是屠侨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