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李花

虚窗绿陊红尘杳,昨夜微霜惊宿鸟。
玉衡天远不禁秋,疏姿映带林塘小。
厌随繁蕊蔟暄风,剩裛篱香扑酒空。
轻薄苇绡寒独浣,缟衣无地扰师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暮秋李花》是明代区怀年的作品。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晚秋时节李花的美丽,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文学作品及其背景:

  1. 作品介绍
  • 作者背景:区怀年字叔永,明熹宗天启元年(一六二一)贡生,任太学考通判。明思宗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入都候选,以内艰回籍,后授翰林院孔目。归卧云石,学赤松游,日以赓和撰述为事。
  • 诗歌原文:虚窗绿陊红尘杳,昨夜微霜惊宿鸟。玉衡天远不禁秋,疏姿映带林塘小。厌随繁蕊蔟暄风,剩裛篱香扑酒空。轻薄苇绡寒独浣,缟衣无地扰师雄。
  1. 作品鉴赏
  • 意境之美:《暮秋李花》营造了一种宁静、深远的意境。诗中通过描写“虚窗”、“绿陊”、“寒独浣”等意象,展现了一幅深秋夜晚的景象。诗人通过对李花细腻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幽静的林下,感受到了晚秋的宁静与美丽。
  • 情感之深:此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通过对比李花与桃花的不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无常的感悟以及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感。诗人在欣赏大自然的同时,也抒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1. 文学意义
  • 文化价值:作为一部古典文学作品,《暮秋李花》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它展示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风貌。
  • 后世影响:虽然《暮秋李花》并非广为人知的名篇,但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对于研究明代文学及文人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暮秋李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不仅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传递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