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秋夜听砧

秋闺夜静捣衣裳,袅袅砧声出洞房。
带月影疏燕塞柳,随风飘落蓟门霜。
愁看烽火音书绝,欲寄关山道路长。
不信去时闱已缓,试凭宵梦到辽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安秋夜听砧》是明朝诗人区大枢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区大枢,明代诗人,他的诗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区大枢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对诗歌形式的掌握上,更在于他对生活观察的深度和情感表达的真挚性。他的作品常常带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民众的情绪。

  2. 诗作原文及翻译赏析:《长安秋夜听砧》的全文如下: 秋闺夜静捣衣裳,袅袅砧声出洞房。带月影疏燕塞柳,随风飘落蓟门霜。愁看烽火音书绝,欲寄关山道路长。不信去时闱已缓,试凭宵梦到辽阳。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典型的秋天夜晚的场景。在寂静的秋夜中,一个女子在闺房中细心地捣衣,声音袅袅传来。她的身影透过窗户映照在燕塞的柳树和蓟门的霜上,形成了一副美丽的画面。
  • 然而,这宁静的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哀愁。她看着远方传来的烽火和音讯断绝,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伤。她想要通过书信寄达自己的思念和关切,但路途遥远且艰难,难以到达。
  • 最后一句“不信去时闱已缓,试凭宵梦到辽阳”表达了一种期待与希望。尽管现实残酷无情,但诗人仍然抱有一线希望,希望能够借助梦境穿越重重困难,抵达远方的朋友或亲人身边。
  • “秋风起兮云飞扬,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这句古诗也是出自区大枢之手,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修养。

区大枢的《长安秋夜听砧》不仅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象的诗,更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具哲理的文学作品。这首诗通过对一个秋夜场景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同时也传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