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感秋

红树邙山路,西风飒已惊。
东京有遗事,游客不胜情。
金谷铜驼地,周公召伯城。
二毛动秋兴,三十岂成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洛中感秋》是出自明代高出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洛中感秋》通过简洁有力的诗句,描绘了秋季洛阳的自然景色以及作者内心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生平:《洛中感秋》的作者是明代的高出。高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2. 作品原文及注释
  • 红树邙山路,西风飒已惊。东京有遗事,游客不胜情。金谷铜驼地,周公召伯城。二毛动秋兴,三十岂成名。
  • 此诗为五言律诗,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对偶句,形式整齐严谨。
  • 根据现代读者的理解,“红树邙山路”形容秋天时,洛阳的山路上长满了红叶;“西风飒已惊”则描绘了秋风的强劲和突然的凉意;“东京有遗事”可能指的是洛阳历史上的某些故事或者遗迹;“游客不胜情”,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历史遗迹的感慨之情;最后两句,“金谷铜驼地”,指的可能是洛阳的一个著名地点,“周公召伯城”,则可能是指周公旦和召公奭这两位古代贤人的故居或遗址。
  1. 主题与风格:《洛中感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秋天的感慨和对历史的回顾。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索。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体现了明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即追求语言的精准和意境的深远。
  2. 艺术价值:《洛中感秋》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是研究明代社会风貌、文化背景的重要文献资料,同时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这首《洛中感秋》不仅是明代诗歌的一部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