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游云岩寺寄周砥

城西诸山非不奇,我游独与兹山宜。
红樱春开山后寺,白水夏满山前陂。
幽居况与山不远,钟鼓每到空斋帷。
雨馀烟中落日下,曳杖往读头陀碑。
两崖苍苍日色古,枇杷树高阴满池。
殿灯欲昏上群鼠,塔铃已静蹲孤鸱。
兴来即游兴尽返,迎送岂要山僧知。
困穷丧乱岂无感,正赖此境忘吾悲。
嗟君何为乃自苦,破鞋短策尘中驰。
挂帆能来亦未晚,浦口三日南风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独游云岩寺寄周砥》是明代著名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内容概述
  • 自然美景描绘:诗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云岩寺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如“红樱春开山后寺”和“白水夏满山前陂”,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春天的樱花盛开与夏日溪流旁的景致,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 个人情感表达:诗人表达了自己与这座山的特殊情感联系,“我游独与兹山宜”反映了他对这片土地的依恋和归属感。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记录,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 文化活动的参与:在诗中提到了“钟鼓每到空斋帷”,说明诗人不仅欣赏自然美景,还积极参与到寺庙的文化活动中,这体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参与。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高启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隐喻,如“红樱春开山后寺”和“两崖苍苍石色古”,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其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述,而是通过景物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哲思。
  • 语言运用:高启的语言精炼而富有力量,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这种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结构布局:整首诗歌结构紧凑,起承转合分明,通过有序的叙述,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线。从开始的自然景观描写,到个人情感的抒发,再到文化活动的参与,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画面。
  1. 文学史地位
  • 文人墨客的共鸣:《独游云岩寺寄周砥》作为高启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明代乃至后世都受到了文人墨客的喜爱和推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后世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 文化价值的体现:这首诗不仅是文学创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文化活动的参与,展现了古人对于和谐共生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历史影响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诗的价值得到了历史的肯定。《独游云岩寺寄周砥》不仅被后世广泛传颂,也被多次引用和改编,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独游云岩寺寄周砥》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交流,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