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延陵道

道出延陵一水遥,追寻遗迹问先朝。
青山如旧人何在,故国虽残德未消。
柳掩吴宫门寂寂,雨迷驿路草萧萧。
最怜季子家声远,古庙松衫半已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延陵道》是明代诗人马世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感,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过延陵道》的作者是马世奇,他是一位有文名的学者,崇祯四年进士,后改任庶吉士并授编修官职,最终官至左庶子。他在明朝末年经历了政治动荡,最终于崇祯十七年自缢身亡。
  2. 诗歌原文:《过延陵道》全诗如下:
    道出延陵一水遥,追寻遗迹问先朝。
    青山如旧人何在,故国虽残德未消。
    柳掩吴宫门寂寂,雨迷驿路草萧萧。
    最怜季子家声远,古庙松杉半已凋。
  3. 诗歌解析:首联“道出延陵一水遥,追寻遗迹问先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追寻和怀念,通过“一水”二字,描绘了延陵的地理特征,而“问先朝”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过去朝代的好奇与敬仰。颔联“青山如旧人何在,故国虽残德未消”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情感。颈联中的景物描写更为生动,“柳掩吴宫门寂寂,雨迷驿路草萧萧”,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凉的氛围。尾联“最怜季子家声远,古庙松杉半已凋”则抒发了诗人对那些因时代变迁而衰败的家族的同情和感慨。
  4.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朝末年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在李自成军破京师时自杀,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多舛的现状。诗人以“寻遗迹问先朝”表达了他对逝去王朝的追忆以及对历史的尊重。
  5. 艺术特色:马世奇的这首《过延陵道》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后世的赞誉。《过延陵道》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首具有历史价值的诗歌。它的艺术特色在于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
  6. 文化价值:作为文学作品,《过延陵道》不仅展现了作者的艺术修养,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过延陵道》不仅仅是一首诗词,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邃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情感,也能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