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川道

群峰缭绕忽平原,江上孤城百雉悬。
岭积重重斜取路,溪流曲曲暗通泉。
楚秦势角三分地,雨雪寒争二月天。
最喜山民生计活,旋添茅屋不须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浙川道》是明代诗人陆铨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浙川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陆铨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作者简介
  • 陆铨的生平:陆铨,明浙江鄞县人,号石溪。嘉靖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因争大礼被廷杖后官至广东右布政使。陆铨的这一经历不仅体现了他在官场的波折,也反映出他的文学创作往往带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味。
  • 诗歌成就:陆铨以擅长写景抒情的诗歌闻名,其《浙川道》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这首作品不仅展示了陆铨高超的诗歌技巧,更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他对家乡山川的深情厚意。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内容:《浙川道》原文如下:“群峰缭绕忽平原,江上孤城百雉悬。岭积重重斜取路,溪流曲曲暗通泉。楚秦势角三分地,雨雪寒争二月天。最喜山民生计活,旋添茅屋不须钱。”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陆铨对于家乡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于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
  • 现代翻译:在现代汉语中,这首诗可能没有直接的译文,但可以通过对其意境的理解来把握原诗的美。
  1. 诗歌赏析
  • 意象与象征:陆铨在诗中使用了许多意象,如“群峰缭绕”、“江上孤城”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面。此外,“雨雪寒争二月天”中的“雨雪”象征自然的严酷,而“二月天”则暗示了春天的气息,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情感表达:整首诗贯穿着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人民的关怀。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述,诗人抒发了内心的感慨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1. 文化背景
  • 地理与历史:浙川道位于今天的浙江省,历史上是一片富饶的土地。陆铨的诗歌反映了这一地区的自然美和社会风情。
  • 文化影响:陆铨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尤其是那些关注自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诗人。
  1. 艺术特色分析
  • 形式与结构:《浙川道》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很好地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语言与修辞:陆铨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使得诗歌既优美又具有深度。

《浙川道》不仅是陆铨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明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一个缩影。从艺术价值到历史意义,从自然描写到社会关怀,这首诗都值得读者细细品味。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