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子近何如,长途颇念渠。
昨闻来者说,知认大人书。
梨栗真能觅,聪明似不虚。
何时携薄宦,就我草玄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浩子近何如,长途颇念渠。
昨闻来者说,知认大人书。
梨栗真能觅,聪明似不虚。
何时携薄宦,就我草玄居。
《怀幼子》并非是文学作品,而是陶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作于明代,表达了诗人对远行幼子的思念之情。
《怀幼子》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对孩子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忧虑。它不仅是对家庭亲情的颂扬,也是对传统文化中长子角色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在封建社会中,长子往往被视为家庭的继承人和家族荣誉的象征,而幼子则常常被忽视或牺牲。然而,在现代文学的语境下,这种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许多作品开始展现幼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英勇形象,成为历史的“长子”。
虽然《怀幼子》不是直接作为文学作品而被广泛传播,但它在诗歌创作和文化评论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亲子关系以及社会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