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爵得固易,设施为甚难。
房杜居黄閤,功业弥两间。
志士绎遗经,有得心自欢。
一朝乘飞云,龙鳞或能攀。
次韵刘彦炳典签感秋七首 其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刘彦炳典签感秋七首 其五,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和刘彦炳的《次韵彦炳典签感秋》之作。在这首诗中,苏轼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中的“秋风起”四字,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秋风的萧瑟、落叶的飘零,无不展现出秋天的凄凉与寂寞。而“霜降寒气生”,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严与不可违抗。
诗人以“孤鸿影”开篇,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只孤独的大雁在秋空中翱翔的画面。这种场景既体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同时,诗中的“万里”二字,更突出了大雁的远行之态,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心中那遥远的思念之情。
诗中提到的“落日映江水”,则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夕阳西下,江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岸边的杨柳随风摇曳,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却无法掩盖诗人心中的忧伤与失落,反而增添了一份深深的愁绪。
诗中的“寄言明月知”一句,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他希望借助明月的力量,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远方的朋友,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他的思念之情。然而,明月虽能传递信息,却无法改变现实,诗人只能感叹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无奈。
苏轼的这首《次韵刘彦炳典签感秋七首 其五》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秋季世界。它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与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