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台感兴 其二

南国有佳人,安居在深闱。
贞静备淑德,婉娈多令姿。
中馈素所谙,女红亦其宜。
奈何家贫薄,良媒不相知。
桃夭未见赋,摽梅已愆期。
邻人为兴叹,彼心终不移。
嫁郎须柯斧,大节安可亏。
世间苟得者,视之良忸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柏台感兴·其二》是明朝陈维裕的作品。下面将对这部作品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柏台感兴·其二》的作者陈维裕,其生平和创作背景不详。但作为明朝时期的文人,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由于缺乏更详细的资料,对陈维裕的生平了解不多,这可能对深入理解作品有所影响。
  2. 诗歌原文与翻译:《柏台感兴·其二》原文如下:佳人,安居在深闱。贞静备淑德,婉娈多令姿。中馈素所谙,女红亦其宜。奈何家贫薄,良媒不相知。桃夭未见赋,摽梅已愆期。邻人为兴叹,彼心终不移。嫁郎须柯斧,大节…。该诗通过描绘一位佳人的闺房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婚姻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3. 作品赏析:《柏台感兴·其二》在文学艺术表现上有其特色。这首诗采用了五言诗的形式,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佳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中馈素所谙”、“桃夭未见赋”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同时,诗人通过对佳人命运的描写,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4. 评析:陈维裕在创作此诗时,可能受到了古代文人对于女性形象的关注和传统诗歌形式的束缚。《柏台感兴·其二》在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之间找到了平衡,既展现了女性的温婉和娴静,又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无奈。这种情感的细腻刻画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5. 写作背景:《柏台感兴·其二》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关。作为明朝时期的文人,陈维裕的生活环境和遭遇可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由于缺乏更具体的信息,无法准确判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6. 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较:将《柏台感兴·其二》与传统的古诗相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柏台感兴·其二》更多地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和细节,而传统古诗则往往以宏大的主题和深远的意义为特点。此外,《柏台感兴·其二》的语言更加贴近口语,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7. 社会文化影响:除了文学上的价值,《柏台感兴·其二》在社会文化层面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它反映了明朝时期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8. 现代评价:《柏台感兴·其二》在现代文学评价中,被认为是陈维裕作品中的佳作之一。许多学者认为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同时,它也展示了明代文人对于女性形象的关注和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思。

《柏台感兴·其二》不仅是陈维裕作品中的佳作,也是研究明朝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到明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还可以深入探讨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