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余侍御再登泰山次韵

绝顶风高六月寒,危松怪石似龙盘。
天门几度来骢马,御帐当年驾翠銮。
碧藓封中寻汉禅,五云深处谛秦观。
东山莫谩濡毫兴,霖雨苍生望谢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余侍御再登泰山次韵》是一首描绘泰山壮丽景色和历史底蕴的诗歌。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陈琳
  • 生平简介:陈琳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作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陈琳在担任侍御史期间,与同僚再次登泰山时创作的次韵之作。
  • 艺术特色:陈琳擅长运用对仗工整、语言精炼的方式,表达出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1. 泰山的自然美景
  • 峻岭巍峨:诗中通过“万仞岗头御帐开”等句,展现了泰山险峻的自然风貌和古代帝王巡游时的威仪。
  • 奇松怪石:诗人不仅赞叹了秦松汉柏,还提到了危松怪石,如“绝顶风高六月寒,危松怪石似龙盘”,生动刻画出山中奇观。
  • 云雾变幻:在“天门几度来骢马,御帐当年驾翠銮”中,描述了泰山云海的变幻莫测,体现了泰山作为道教圣地的神秘色彩。
  1. 历史文化的厚重
  • 古迹遗存:诗中提到的“酷怜古迹陪仙侣”,表达了诗人对泰山古老遗迹的敬仰之情,以及这些遗迹对于古人宗教活动的重要作用。
  • 帝王足迹:“天门几度来骢马”反映了泰山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许多帝王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 宗教意义:泰山不仅是道教的圣地,也是佛教徒朝圣的地方,因此诗中的“东山莫谩濡毫兴,霖雨苍生望谢安”暗示了泰山在中华文化中的影响力。
  1. 诗人的情感表达
  • 敬畏之情:通过描写泰山的壮阔和险峻,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古人智慧的钦佩。
  • 感慨时光:“天门几度来骢马”也透露出诗人对自己岁月流逝的感慨。
  • 政治抱负:诗人可能借此机会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自己的政治抱负。
  1. 诗歌的结构布局
  • 起承转合:诗歌从描写泰山的自然环境入手,逐步过渡到对泰山历史文化的探讨,最后归结于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象征性意象,如“龙盘”形象地描绘了泰山上的松树形态,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 韵律协调:“绝顶风高六月寒,危松怪石似龙盘”等句子,采用了平仄和谐的韵律形式,使得整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1. 诗歌的思想内容
  • 忧国忧民: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 宗教融合:诗人可能通过泰山这一宗教圣地,传达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主题。
  • 历史传承:诗中提到的“东山莫谩濡毫兴”,反映了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墨记录下泰山的历史与文化。
  1. 诗歌的审美价值
  • 意境深远:诗人借助泰山的自然风光,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意境,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语言华美: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汇,如“龙盘”、“黄麾迎从六龙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 结构严谨:诗歌的结构布局合理,起承转合分明,使得整首诗歌既有层次又富有变化。

《同余侍御再登泰山次韵》是一首集自然美景、历史文化和诗人情感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它不仅展现了泰山的自然奇观,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这首诗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鉴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