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说西王母,云裾跨鹤来。
山深藏窅霭,林静长莓苔。
丹灶泥封旧,元坛劫火灰。
莫云仙迹幻,咫尺有蓬莱。
华林灵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华林灵迹》是明代诗人陈廷策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作品的介绍:
作者简介:《华林灵迹》的作者陈廷策,字颖夫,一字觐墀,海阳(今潮州)人。他在年轻时就以文名著称,为诸生三十馀年,明思宗崇祯五年(一六三二年),他曾被督学曾化龙拔置明经,晚年还致力于讲明心性之学。他的生平与文学成就在清代《潮州府志》中有所记载。
作品原文:《华林灵迹》共说西王母,云裾跨鹤来。山深藏窅霭,林静长莓苔。丹灶泥封旧,元坛劫火灰。莫云仙迹幻,咫尺有蓬莱。
作品赏析: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仙境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诗中的“西王母”等元素暗示了神仙或仙境的背景,而“咫尺有蓬莱”则表明作者认为这种美好虽然遥不可及,但并非完全虚无缥缈。整首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文化背景:华林寨位于高安华林山,俗称华林,是一座横跨高安、奉新两县的历史名山。它不仅以其秀丽的山景闻名,也是道教文化的一部分。华林山在道教中被视作重要的圣地之一,有着丰富的道教历史和传说。《华林灵迹》的创作背景很可能受到了华林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教影响的影响。
艺术特色: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的精神世界相联系,创造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诗中所描绘的山、林、云彩等元素,都不仅仅是物理景象,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哲学思考。此外,这首诗的结构严整,音韵和谐,显示出诗人在诗歌形式上的精心构思。
《华林灵迹》是明代诗人陈廷策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文化意蕴的五言律诗。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和对仙境的向往,展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生活状态的愿望。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明代时期人们对道教文化的尊崇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对于研究明代文学和道教文化的人来说,它是一份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