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杂兴三首 其三

玉泉西去翠微宫,碧瓦丹楼极望中。
连骑每从三市出,题名时在五陵东。
金茎夜饮仙人露,银汉秋高少女风。
回首欲陈阊阖迥,升平今已属群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秋杂兴三首其三》是陈子龙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在异乡,心向家乡的孤寂之情。下面对这首诗进行深入解析:

  1. 诗歌原文
    身共宾鸿远,心同野鹤孤。谋生知我拙,学稼任儿愚。
    北望空思汴,南游未厌吴。餐须问藜藿,兴不在莼鲈。

  2. 诗歌翻译与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和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身处异地却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中的“身共宾鸿远,心同野鹤孤”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与远方的宾鸿、野鹤一样感到孤独。这种孤独感不仅是空间上的,也是心灵上的,因为诗人无法摆脱对故乡的深刻思念。
  • “谋生知我拙,学稼任儿愚”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知识的渴望。诗人自比拙劣的谋生者,而希望子女能够学习并掌握知识。这种自谦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己能力的清醒认识和对后代教育的期望。
  • “北望空思汴,南游未厌吴”表达了诗人对北方故土的思念以及南方游历的遗憾。北方象征着故乡,而江南则是诗人曾经游历的地方。这里的“空思”意味着诗人只能在心中想象故土的美好,而现实中却不能回去。
  • 结尾的“餐须问藜藿,兴不在莼鲈”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故乡饮食的怀念。虽然诗人已经远离家乡,但他依然保持着对故乡食物的喜爱,这种情感成为了他精神上的寄托。
  1. 诗歌背景
  • 《晚秋杂兴三首其三》作于元末明初之际,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火连绵。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经历了流离失所的痛苦。陈子龙作为一位有志气的文学家,他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中产生的。

《晚秋杂兴三首其三》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末明初的社会背景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