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娥台看枫叶

杪秋山色倍苍凉,游目高台乘夕阳。
三径青松落虚籁,千林红叶照横塘。
波澜阔大文章老,点染神奇造化忙。
桥畔鸟飞人影散,胸怀各餍好风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宾娥台看枫叶》是明代文学家陈幼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下面将围绕这首诗作展开详细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陈幼学,字志行,明常州府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他曾任确山知县、开河渠主事、湖州知府等职,并曾因母老辞官归乡。
  • 文学成就:陈幼学不仅是一位政治人物,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诗歌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1. 诗歌原文
  • 诗句解读:杪秋山色倍苍凉,游目高台乘夕阳。三径青松落虚籁,千林红叶照横塘。波澜阔大文章老,点染神奇造化忙。桥畔鸟飞人影散,胸怀各餍好风光。
  • 诗句解析:“杪秋山色倍苍凉,游目高台乘夕阳”描绘了秋天时分的山野景色与诗人登高望远的情景。“三径青松落虚籁,千林红叶照横塘”则通过松声和枫叶的映衬,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秋日画面。“波澜阔大文章老,点染神奇造化忙”表达了对自然景象变化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赞扬了自然的神奇魅力。最后两句“桥畔鸟飞人影散,胸怀各餍好风光”,则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光。
  1. 诗歌赏析
  • 艺术风格:陈幼学的这首《宾娥台看枫叶》展现了其诗歌的独特韵味与深邃意境。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向往。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诗中的“红叶”意象尤为突出,不仅象征着季节的更迭,也寓意着生命的轮回与变迁。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明朝时期,国家正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期,文人墨客有机会通过诗歌来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个人才华。陈幼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创作了《宾娥台看枫叶》。
  • 社会环境:明代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文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审美追求和人生观念。陈幼学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1. 文学价值
  • 艺术价值:陈幼学的《宾娥台看枫叶》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意境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 历史价值: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宾娥台看枫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明代诗歌的风格特点,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1. 影响传承
  • 后世评价:历代以来,《宾娥台看枫叶》一直被视为陈幼学诗歌创作的佳作,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和传颂。
  • 流传情况:虽然陈幼学已逝多年,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广泛流传于世,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源。许多文学爱好者会研读《宾娥台看枫叶》,从中汲取灵感并传承其文学精神。

《宾娥台看枫叶》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通过陈幼学细腻的笔触,读者得以感受到自然之美的无限魅力。在欣赏这首作品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学风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