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独坐

万籁无声漏滴残,地炉火尽客衣单。
少年但识天南热,多病难禁蓟北寒。
油冻银缸灯焰短,絮飘窗纸雪花干。
自惭不似王延孝,通夕思亲梦不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寒夜独坐》是明代诗人吴与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深入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吴与弼,明江西崇仁人,初名梦祥,字子傅,吴溥子。十九岁即决心专治程朱理学,不应科举。天顺元年以石亨荐,授左谕德,固辞不拜。著有《日录》,悉言生平所得。学者称康斋先生,有《康斋文集》。

  2. 诗歌原文
    夜半残灯坐不眠,孤吟霜月小寒天。
    昏昏病眼时无恙,又托精诚向简编。

  3. 诗篇解析

  • 意境描绘:《寒夜独坐》通过“夜半残灯”、“孤吟霜月”营造了一幅静谧而清冷的夜晚景象。诗中的“小寒天”不仅形容天气寒冷,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清冷。
  • 情感表达:诗人在诗中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迷茫,“昏昏病眼时无恙”透露出身体上的不适,但更深层的是精神上的挣扎和苦闷。
  • 象征意义:整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描述,更像是一个隐喻。它可能代表着所有在社会大潮中苦苦挣扎,但又不得志的人的心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 艺术手法:此诗运用了典型的古典诗歌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1. 创作背景
  • 时间背景:该诗创作于明朝,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转型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频繁,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 作者境遇:吴与弼虽然有着高远的理想,但他的生活却充满了坎坷。他放弃了科举考试的机会,专心研究程朱理学。这种选择在当时看来可能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但也反映出他对传统儒学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1. 文化价值
  • 思想内涵: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特别是对“孤吟”这一动作的解读,表达了一种超脱物外、内观自省的人生态度。
  • 审美体验: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摹,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

《寒夜独坐》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对一个时代文人心态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反映。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